三江公祠

11 四明子弟立异帮义重身勇财汇祖家 三江土地照同人志壮心坚名扬蛮方

一、 三江公墓

三江会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前辈购置三江公墓始。公墓位于惹兰里茅(Jalan_Rimau),并建福德祠 ,中央供奉土地菩萨,两旁放置先人灵位(神主牌)。其它还建有静山亭一座,上有对联一副如下:四明子弟立异帮义重身勇财汇祖家,三江土地照同人志壮心坚名 扬蛮方。这副对联非常工整,写于光绪戊申年(公元1908年)。当然这副对联的侨民意识非常浓厚。四明如果是指浙江东部的四明山的话,那么立这副对联的应 该是宁波人。

大约在1943年,当时正处于日治时期,因为原地行将葬满,由某乡贤(应该是王相贤先生)要求政府再拨赠隔壁空地一块。

由于资料缺乏,战前三江坟山的情况已不得而知。

根据现有资料,战后第一次对坟山进行建设是在1949年(民国38年),当时建设墓道,重建土地堂(应该就是后来的福德祠)和建设凉亭一座。

供奉土地菩萨也是浙江一带特有的风俗,这跟其它地方的移民不同。当时邵逸夫先生还亲自前往视察静山亭。当时杨惺华先贤任总理,王相贤先贤任筹款主任。共费一万七八千元。在当时是个大工程。

当时的春秋两祭就是在静山亭举行的。当时三江会馆专门聘有一位公墓管理人,1951年更换管理人,新管理人是浙江余姚人姚贵太。

1954年王相贤任总理时,又对坟山进行开山,修筑路面,修理水塘等土木工程,共费七千多元。

1962年,会馆对坟山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八万多元。胡嘉烈先贤一人捐赠二万元,且垫付三万元,其为同乡谋福利精神令人钦佩。竣工后,对新坟山进 行划区编号,位置较佳者,供同乡定作寿域,将收入款项,逐步退还给胡先贤。普通没有定位者,则免费葬于规定区域。坟山上还建设有荷花池和八角亭,都是由胡 先贤赞助的。

1966年公墓进行填土工程,共耗资四万余元。1967年公墓委员会主任陆春生先贤提出建设总坟和括充墓地两大计划,可惜没有实行。

1971年政府提倡火化,本会馆亦即响应,并鼓励同乡实行火化,在董监事联席会议通过决议,筹建骨灰塔,取名“先灵塔”,分上下二层。

1973年坟山再次进行修整,胡嘉烈先贤出钱出力,把坟山建设成为花园,同乡赞不绝口。

1979年在公墓雇员宿舍旁,建造两间房舍,作为养老院。房子的建造费用,由水铭漳先生筹建,内部生活用具由同乡报效。电视机和热水器由当时的副会长兼安老院主任董发昌先生捐献。当年曾经邀请社会福利部四位官员实地视察。四位官员表示十分满意。

1980年安老院章程获得社会福利所批准,即开始登记收容年老乡亲。及至开幕,董发昌先生悉心设计场地布置,事事都亲力亲为,居功殊伟。不料,当年 接到政府有关部门来函,征用三江公墓场地。本会曾邀请保留福德祠和安老院一段地区。但有关部门以该地处低洼有浸水之患之由拒绝。安老院的老人,由政府分配 到红山和宏茂桥两个安老院。先灵坛内之骨灰,迁到本会旁的边屋,暂时安置。

1982年坟山被政府征用。三江公墓由此走进历史。

1

二、三江公祠

华人是非常重视死亡的民族。无论是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道家学说,都有很多篇幅来探讨有关死的问题。儒家学说认为,对祖先的祭祀是我们生活当中重要的 一项内容,祭祀的时候,是不是有诚心,也是考察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论语>>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又 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这个道理。

本埠的华社组织的发端,大多是以坟山开始的。在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时代,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路有冻死骨”应该是经常的现象。同乡先辈,基于华人 传统思想,出于对死亡的同乡的尊敬,于是出巨资购置坟地、坟山,就成为风尚让不幸去世的同乡在异乡有一个安眠的地方。三江人的前辈也是这样,当时的采文号 和采章号,就出钱为同乡购置坟地。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时势变迁,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在政府的领导之下,经济在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对土地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在这个历史大潮流下,政府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包括很多坟山,也是在清理之中。

在这个大环境下,三江会馆在1981年初收到政府移殖局来函,通知三江会馆政府意欲收回三江会馆所属的位于惹兰友若士和半岛快速公路交界处的六英亩 多的坟地。消息传来,会馆领导层非常着急。但是三江人是顾全大局的,政府要征用,三江人就应该支持。不过当时还是希望能保留一小块地段及一个凉亭,几经交 涉,还是没有能够保留住。1981年11月,移殖局来函,通告所有三江籍人士挖掘坟山。坟山挖掘之后,三江先人的骨灰无处安放,三江会馆的领导于是开始积 极物色地段建设庙宇。

1982年5月26日,政府有关部门在<<南洋商报>>、<<星州日报>>和<<海 峡时报>>刊登宗教地段出售招标广告,并致函本会馆,座办即于5月28日前往发展局取来地图,地点位于德普路,面积共一千三百八十平方米。

最低标价为每平方公尺$310,地契期限为60年。建筑物应该是两层楼屋宇,建筑费用不能少于40万元,须付按柜金5%,截止日期是6月26日,在 5月30日的董事会上,水先生提出请测绘师绘制图样和投标时交付5%的按柜金,获得与会董事的同意。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当时三江会馆希望标得这个地段之 后,建设一庙宇和安乐院。为了确保这次投标事宜顺利,水先生多次到政府部门陈情。

1982年9月17日接到得标消息,三江会馆以每平方英尺$338.60,共计地价$467,544元得标。但是HDB建屋发展局的公函要求三江会 馆在两星期内付清地价款项。当时,新的董事会刚刚成立,各项事情接踵而来,于是在9月20日请律师致函HDB,要求延期至同年11月15日之前付清。 HDB回复,要求三江会馆在9月29日先付20%款项。

承蒙邵松青、金学松、董发昌、水铭漳、朱承民五位先生各付出先前承诺无息贷款2万元,在规定时间内付清了地价总额20%的款项。

当时,三江董事部通过律师向HDB要求,在标得地段建设庙宇和安老院,HDB回信说,该地段只容许建设庙宇,并不容许建设安老院,尽管如此,水会长 还是致函征服有关部门,并和正副司理前往HDB土地局要求。会谈结果,政府容许在庙宇里设立一间乐龄活动中心。因为不容许建设安老院,那么宁波同乡会捐助 的2万元安老院基金和杨子本先生捐助的5千元只好改捐给福利基金。

1983年元月5日,刘南猛总务把三江公祠的图样送交给有关部门。1983年2月3日董事会开会,水铭漳先生(那时的会长)告诉诸董事,三江公祠的设计图样仍然需要修改。当时估计公祠的建筑费用约为200万。

1983年8月,三江会馆改选董事会,水铭漳先生再次被推选为新一届的会长。新一届董事会于9月19日宣誓就职。

六英亩多的坟山(共二十六万七千多平方英尺),得到政府31万元的赔偿费用。这笔费用支付德普路地段的地价尚不足,更不要谈支付约200万元的建筑 费用。对于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同时要维持三江慈善诊疗所的开销和日常的各种应酬开销,已经不易,要筹措大笔资金来建设公祠,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1984年9月30日的董监事联席会议上,提出成立两个小组,一为筹款小组,另一为建筑小组。

筹款小组成员有:何蕙忠,胡兆兴,邵松青,董发昌,水铭漳,朱承民,金学松,罗泽生,曹秀山,林秀明,刘南猛,杨子本,李思寅,胡久荣,陈富南,陈福林,刘宝金,甘桂仁,杨咸贤,卢云中,耿鉴涛,吴鸿仪,陈俊初,熊琼林。

“王孤建私人有限公司”报效了所有的打桩费用。温州会馆庆祝六十周年捐2万元,八十高龄的王三宝乡贤捐出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乡贤王三宝先生捐献卖屋所得收入,如此热心公益,实在难能可贵。另外王孤建私人有限公司也报效打桩工程费用,立兴公司以胡嘉烈先生名义乐捐出10万元,何阿清名誉会长乐捐10万元。

三江公祠是两层楼的中式庙宇建筑,地面层前座设置神坛,后座用来安放灵位。二层专供安放先人骨灰,共可以放置六千余个骨灰盒。整坐庙宇建筑实用面积约一千五百六十平方英尺,周围空地栽种花草树木,绿荫覆盖之下,三江公祠显得古朴清幽,典雅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