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倡的道德准绳

Mar 22, 2012 | 新移民天地

作者:李轶岱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已经根据他对大自然的深刻、独到认识,提出了他的朴素唯物世界观,体现其思想观点的就是现闻名于世的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 如何为人处事, 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明了人生真谛。

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旷世奇书。 有人从兵法解读,亦有人从哲学观点研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该书也早已被先后译为二十八种外语,出版了数百种外文版本,是被翻译外文种类和版本最多的中国典籍。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一部讲道,讲德的经典。老子认为,为人处事就是要讲道德,这种道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顺应客观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按这个做的就要失败,固执的也会失去机会。)只有尊道贵德,依照道德规律为人处事,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事业才更容易成功。反之则会造成挫折和失败,或者引起种种社会问题。总之,在经济社会如果正确运用老子思想,将会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值得每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学习和借鉴。

怎样去为人处事才是有道德、有涵养的呢? 如何做才称得上是智者呢? 老子的智慧在当今现代社会还有他的生命力吗?可以与时俱进还是会被时间的巨轮无情的淘汰?下面我们就尝试在理解老子道德经有关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看看他的思想对指导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正面的指导意义。

一. 老子主张为人要柔弱、处下、不争

老子主张为人处事要柔弱得象水一样,“上善若水” (最善的莫过于水), 为什么说水是最善的呢? 因为它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 人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科学家探索外星生命迹象的时候, 首先就找有没有水的存在。由此可见,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载体。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老子为什么用水来比喻我们人为人处事的准绳呢? 就是因为水的特性:柔弱,处下和不争。

柔弱咋听起来很费解,这和我们平时所受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驰,平时我们都说要争强好胜, 要做人上人,人生在世就要超越别人。 柔弱处事那不是自取灭亡吗?《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生下来就是柔弱的,死后就变得非常坚硬,万物草木生长时很柔脆, 死后就变成枯黄)。由此可见,人和万物生长发育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那就是:柔弱是生命力旺盛的前提,坚强则代表死亡的前兆。俗话说:自古硬弩弦先断, 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经》中又说:“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器”(所以兵强的打败仗,木强则做器皿 )。 树木刚发芽,还是树苗的时候,没有人去砍,等到树木长到大了,粗壮了,强壮了, 就被人砍了拿来做家具,器皿用。所以说, 柔弱的走上坡路,坚强的走下坡路。

做到了象水一样柔弱, 还要做到像水一样处下,因为水往低处流,它最善于处下。 可是,我们平时所受的教育都是强调“人往高处走”,是老子不明白这个人之常情吗? 他为什么要教导我们象水一样处下? 其实,这正是老子的聪慧所在。 他看出了处下的高尚和妙处。《道德经》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由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以它能为百谷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容量,就是因为它处与最低的位置。因此,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做到处下那就再好不过啦。工作中处下,作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而且还要做好,做出成绩,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久而久之,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同事就发现你能力强,做事不挑剔,能吃苦,自然能更信任你,领导也愿意提拔这样的人,因为可以给其他同事做出好的榜样来。其实,许多成功的商界创业老板还不是从下面一点一滴做起。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从别人不经意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中总结、开拓创新,从而打开局面,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的。

台湾著名的成功培训讲师陈安之在他的培训碟里有这么一句话:“成功者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成功者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成功者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大陆2006年女企业家张茵,去年以拥有人民币270亿元资产,名列大陆首富。她就是以收购废纸白手起家,发展成大陆造纸行业的龙头的。当记者采访她成功的经验时, 她说:当年投身废纸业时,投资不多,但市场上许多人在观望,自己勇往直前,所以没有错失任何机遇。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她的处下,敢于去做别人不看好的事情, 才能成功。 如果张茵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一听到废纸就嫌弃脏,就瞧不起看似捡破烂的事业,恐怕也不会有她今天的成功。

如果做到了柔弱处下,自然也就做到了不争。这里说的不争并不是消极处世,而是指:有利的事情要懂得礼让他人。身教重于言教,老子提倡学习《道德经》的人要做出好的榜样。当我们与别人发生言语、行动、意见、利益冲突时,要懂得克制,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哪怕是错误的意见、想法,多听听,多了解也没有坏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提高自身处理事情的能力。《道德经》说:“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去争斗而能取胜,不用说话就能应付一切),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去争斗反而可以取胜? 因为它做到以下几点:1.“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于与天下的人对利益争先)。有利的事情先让给别人,愿意吃亏,时间久了,大家都说你的道德水平高,反而推举你做的领导,因为他们觉得你可以真正的为大家考虑,没有私心,这样你反而走到前面去了,这就是“不争而善胜”的大智慧。2.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 要想当先进的人民,是事都不能争先)。你对人真诚,友善,言语客气,愿意吃亏,自然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就处理的好,员工们其实也愿意在这样的老板手下打工,也愿意听你的指挥,“良禽择木而栖”,连飞禽都知道找个好的树木栖息,更何况是人呢?

许多生意成功人士,推销员也深知“不争”这个道理。他们明白,顾客是最挑剔,最不愿被人说服的,顾客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了,如果要靠争去说服客户买东西,往往事与愿违,赢得了辩论往往失去了生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也说过: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不能得到对方的好感。有一个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曾经多次向一位客户推销保险,但任凭他磨破了嘴皮,跑烂了皮鞋,客户就是不买他的账。但就在最近,他听说那位客户投保了另一家保险公司,而且数额不小。推销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他第一次向客户推销不成时,他临离开时说了一句表示决心的话:“我将来一定会说服你的。”而那位客户也回敬了一句:“不,你做不到——毫无希望!”推销员就这样抱着争斗说服顾客的心理,失去了一笔大生意。

由此可见,按照老子主张的柔弱处下不争去处理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的积极意义。

二. 老子主张为人要宽容信任,抱怨以德

老子主张为人处事要对人宽容信任,“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 (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是信任之德)。 普通人对讲信用的人信任,这个很容易理解和做到,但是,对不讲信用的人也要信任,那就很难了。

古人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既然要用人,就要信任他,即使对方有些缺点。 只有这样对方做起事情来才放得开,敢于发挥。 反之,你又要用他,又不信任他,只有自己盯着他做事,或者找个人去盯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抑制对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才能也不愿意发挥出来。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和袁绍打了官渡之战之后, 以弱胜强,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这是通敌的大事,按照常规处理,就要揪出来以军法论处,可是,曹操没有这么做,他反而命令把书信当众烧毁,他说: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也和往常一样对待下属,丝毫没有任何不信任,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又赞叹曹操有如此宽容的胸襟,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对人讲信任之德是需要有多么大的胸襟和宽容度,有时难免会吃点亏, 但吃亏是暂时的,换来的是长期人心的凝聚。 这不能不说是老子智慧的高超之处。

老子更主张为人处事在信任的基础上要抱怨以德。“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全都应该以德的报答)。通常人们遇事算得精,有利的事情,就抢着去做,没有利或者利益比较少的事情,就拼命推,巴不得不干事,干简单的事情,多拿钱。我们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工作中,不要挑三拣四,老板交待的事情都认真的去完成,其实如果老板可以在小事上信任你,自然也慢慢会在大事上信任你。中国著名的房地厂巨商(2001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五名)许荣茂就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是说:“很多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认真去做”。正是因为他的认真的态度, 对大小项目的责任感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生活上也是如此,都要坚持自己高标准处事准绳和水准。不管别人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水准来对待自己, 不管事情的巨细,老子都主张都要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前面提到的张茵在总结成功经验是就说:创业和经营企业,首重为人厚道。创业时,要学会做人,做人要厚道,如果不厚道的话,留不住客户,也无法拓展人脉。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老板卢美玉48岁出来创业,一开始开办华语培训班一年内赚50万, 现在旗下经纪多达4000名,在组屋转售市场的占有率高达40%。她又是如何留住这么多的经纪人而创造效益的呢? 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秘诀就是:仁爱 。对人讲仁爱不就是老子主张的“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吗?

成功虽无捷径可走,但却是有迹可寻。上面所举的例子说明了老子提倡的宽容信任,抱怨以德确是迈向成功的轨迹。

三. 老子主张为人要谦虚谨慎,有自知之明

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体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摈弃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 两者之间可以共存吗?还是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我们都喜欢和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但是,生活中其实有太多的一知半解的人,知道点皮毛,但却沉不住气,一有机会就吹,表现自己。“美言可以市”(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可是时间一长,大家对你认识一加深,就认清你的本质了。 其实真正有知识的人不是不说,不是不讲,而是在关键时候说,一语道破,这样的人充实,知识丰富,真材实料但不是以炫耀自己为出发点。

老子更把爱夸耀的习惯称之为病,这是一种爱吹牛的毛病。“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知道的并不说自己知道,这是最好的,自己不知道硬说自己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病)。工作中吹牛吹得太多,虽然表面上,让老板觉得你很厉害,很能干,可是遇到实际难题,自己不知道硬说自己知道, 瞎指挥,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 结果,大家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不把你当回事。

正是因为吹牛成本低,效益“大”,许多人都难免或多或少犯这种毛病。要是给他指出来,反驳的理由一大堆:什么要让老板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什么吹牛又不犯法。《道德经》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所以他就有德。 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所以他实际上是没有德)。知识渊博,不好吹牛的人反而不怕别人说自己懂的少,爱因斯坦说,知识如同一个同心圆,半径越大,周围所面临的未知世界就越多。而那些没有真材实料的人就怕别人说他知道的少,这样恰恰说明了他的无知。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老子在《道德经》阐述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别人要你做的事所以有功,不自命不凡的故能当首长)。股神巴菲特就非常有自知之明。他只坚持做自己了解的企业。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了解的企业,才有能力准确的判断。他把能够理解的范围,称之为能力圈。 巴菲特喜欢的就是用适合的价格购买进优秀管理人员管理的优秀的稳定企业,就是基于他的自知之明,所以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圈,从而把投资的企业面越做越广。

老子《道德经》阐明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如果在工作中,生活上认真地去实施,为人处事能力的提高也必是水到渠成。愿每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编者:作者李轶岱先生,武汉人,荣获教育奖学金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工程硕士,研究《道德经》多年,在“茶渊”开办讲座,讲解《道德经》,对《道德经》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