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同到和而不同”

Mar 22, 2012 | 新移民天地

作者:李秉萱

新老移民新春交流大会,旨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这也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新老移民在坦诚的交流中达到共识。老移民将在会上介绍他们的辛苦建设历程,新移民则会述说他们所遭遇的困惑。有些新移民的困难是老移民所能伸出援手解决的,有些老移民的期许,也是新移民的愿望。为何不新老结合,共同建设一个理想中的大家庭。

1992年起新加坡就开始向中国留学生发放GLC奖学金,至今已有15年,共计超过6,000名学生在这个计划下,就读于新加坡的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就业,学习加上工作至少是10年。其他包括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等,甚至有些是从第三地辗转而来的,新移民人数达到数十万之众。

新移民如果不是将新加坡视为跳板,就应将新加坡当作一个家园,应当融入当地的社会,要做到真正的融入,就必须有认同的意识。

认同的覆盖面很广泛,也很复杂。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先认同的是父母与家庭生活,接下来,童年时代的邻里玩伴,比如:四角亭人、大成巷人等等。

入学之后,有同学,同班,同校,同窗;毕业之后就业,有同事,同行;成家之后,有同门。进入社会后,有同乡、同姓、同业、同志……,这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中形成的一种认同。

认同是亲和力的基础,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新移民初来乍到,人生茫茫,就应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同,继而在精神上寻找文化和思想上的认同。

要更恰当的阐释认同,可以从《论语.子路第十三》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至理名言中找到理据。君子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也不是小人所重视的相同利益关系,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这是从古至今人类相处的基本法则。在这句名言中包涵了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不强求一致,而大目标的认定却是一致的。这正是新加坡新老移民应该遵从的相处法则。

新移民要融入新加坡,还必须过一道难关,就是老移民的心态。老移民的命运与新加坡的成长休戚与共,而新移民是初来乍到,新老移民之间因理念和背景的差异,必然会有矛盾产生。要让矛盾化解,老移民的心态调整是很重要的,老移民必须以大局为重,以宽大的胸怀去接纳和关怀新移民,甚至可以伸出援手,充当新移民生命中的贵人。

大家只要秉持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不断的磨合中,最终是没有新旧移民之分。磨合就是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逐步形成共识,并达到以和为贵。华社、商团在这方面有义务,也有社会责任去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并为新加坡新老移民扩展新的人脉关系。

新加坡的期望是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多层次的人文色彩,世界人种的大都会,同时也是和睦共处的多元宗教社会,以及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本土社会。这种对立矛盾中的统一概念,最终是不偏不倚的、兼容性强的中庸结构,东西文化并存的新加坡特色,这正是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是新加坡走向繁荣之道。

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社会,最终,我们的国民都必须出去、走进国际社会,开拓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时我们人民对家国的信心,就在于对新加坡式社会的多元认同,并转化为强烈的国民意识和对新加坡依恋的归属感。

相继而来其他方面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宗教的认同、语系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国家方面的认同是:区域性的认同、经济上的认同、军事上的认同、政治峰会上的认同。这种多元身份认同的国际关系,是全球化的大环境驱动下的必然规律,也是全世界人文精神与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尊重个人的身份认同、发挥个人的才能、创建富裕的社会、才能有长期和谐安定的环境,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大同境界。不过,真正确实的是:和而不必同,才是大同。

也代表着和谐、统一。古代名篇《桃花源》作者陶潜写出了人人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一个没有战乱,一个和谐美丽的世外桃源。新加坡是平面世界中的一个小国,必须依赖全球经济,不能像桃花源一样与世隔绝,但相对而言,新加坡社会稳定,能提供高素质教育、医药和优质生活,并有本国美丽和谐的特色,是理想中的家园。

 

[以上是李秉萱先生在新加坡三江会馆与新加坡天府会联合主办的“新老移民新春交流会”上的演讲稿,2007年3月4日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