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百年移民史:新加坡三江会馆拍摄移民记录片

Mar 22, 2012 | 新移民天地

编辑:田晓蓉 2006年06月19日 14:49
  华声报消息:新加坡三江会馆以人物访问为主轴,首次为“三江人”移民新加坡百年历史拍摄记录片,以影像突破平面媒体无法体现的精神面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李秉萱是三江会馆的会长,他说:“在印象中,本地的会馆并没有拍摄过类似的记录片,于是我们想以较新鲜的手法呈献会馆的历史。它基本上就是一个记录,做得好,它就会变成三江的品牌,通过完整的介绍来招募会员、把三江新生命的延续寄托在它身上。”

 

  会馆常务顾问水铭漳(78岁)说,拍记录片的概念去年底开始产生,刚好三江属下的会员拥有制作公司,就从今年初由他们进行拍摄。影片目前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拍摄,再加上后期制作,费用耗资至少两万元。

 

  三江会馆在2001年配合百年庆典出版《三江百年文化史》纪念特刊,这些文字和图片给予摄制队伍提供珍贵的材料,并将它们进行加工,转化为影像。

 

  他们一共采访了大约八位会馆的人物,其中包括资深会员,他们是对会馆发展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例如水铭漳为了三江大厦曾和众董事花费了10年的辛劳。

 

  他在影片中受访时说:“总之把这个事情做成,我对得起我的老祖宗,对得起同乡,将来有点收入,可以养会馆,这是最重大的目标,收来的钱呢也可以做点公益,文化和教育。”

 

  从事建筑业的水铭漳在1974当选为三江会馆的会长。作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会长,在他20多年的领导下,会馆在史册上增添了新的一页:三江慈善诊疗所,三江安老院,三江公祠和三江大厦于焉诞生。

 

  访问老中青三代

 

  李秉萱说:“访问通过语言和表情把我们带入受访者的回忆当中,重现当时的情境、心情,这是平面的资料所无法体现的。”

 

  为了完整展现会馆的发展过程,受访人物代表老、中、青三代,尤其是到了第三代,三江会馆吸引了一些三江籍的新移民加入,其中三位:李国生,李纬和杨健伟被吸收为理事。

 

  由于新加坡多元的语言环境,有的三江会员平时只讲英语,不过为了记录片也努力以华语受访。

 

  在1982年政府要征用三江公墓,让三江人很苦恼。原来三江会馆之前是三江公所,而公所成立之前就在1898年成立三江公墓。如果公墓没有了,那先人的遗骨将何处安置?

 

  董事之一刘南猛就以华语娓娓道出一面寻找新的地段以重建公祠,一面进行迁坟善后的过程。

 

  摄制队伍的制作人是文南飞(39岁),摄影队员包括元甲(24岁)和李竑(25岁)。文南飞落户新加坡十几年,以新移民视角看旧移民,别有一番滋味。

 

  她说:“做这个记录片,我自己会非常感动,老一辈移民在新家园开拓天地,从团结同乡关爱同乡,延伸到关心其他族群和整个社会公益。这种精神对新一代移民有很大的启示。”

 

  “不管你在文化上精神上有何落差,这里是自己新的家园,就应该积极和尽快融入社会,汇入主流。”

 

  她认为早期的移民只管默默耕耘,不问回报,这不单是三江人的传统精神,它也积淀成华社的一种人文精神,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独特文化。

 

  “三江”是七大会馆之一

 

  三江会馆是新加坡七大会馆之一。一百多年前,南来拓荒的华人,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他们陆续成立了自己的会馆。而来自其他省份的人数不多,难以自成体系。

 

  在1906年,为了联乡谊续乡情,来自浙江,江苏和江西的傅竺贤,陆进发等先贤发起成立了三江公所。1927年,三江公所正式改名为三江会馆,发展到今天直接会员有5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