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团,新血液 (作者:崔东红、杨建伟)

Mar 22, 2012 | 新移民天地

 

本地华人社团的成员年龄偏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接受英语教育的居多,语言,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青年人对社团活动缺乏热情,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因此当各个社团举行活动的时候,满眼望去一片白发苍苍,让人不能不为华人社团今后的发展感到担忧。

在2004年2月15日于文华酒店举行的“本土华族文化纵横谈”大型讲座会上,主讲者之一潘国驹教授提出:本土华社应该积极吸引新移民参加社团活动。同潘教授深有同感的是三江会馆的各位领导者。老华社大都有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当初成立时的宗旨、目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初下南洋的新移民不能不依靠的老华社的作用和价值已不复存在。

老会馆成了老人馆,年轻人几乎完全没有兴趣、无人问津。事实上,有的老会馆因为后继无人已经关闭或合并。如何为老会馆、老华社的存在增加新的价值?老会馆、老华社的出路在哪里?针对这个问题,两年前,三江会馆就开始重视发展新移民加入社团的问题,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目前会馆已经有三位新移民担任理事。

2003年9月,机缘巧合之下,三江会馆与在国大、南大就读的一批优秀中国籍学生(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得主)进行接触,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赞助支持由学生组成的“华新网”举办大型讲座“第二起跑线”,吸引了五百多名大学生参加。讲座深入探讨中国学生如何“了解狮城,融入狮城”、“认识自我,加速就业”等方面的课题,三江会馆的李秉萱会长作为特约嘉宾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通过共同举办活动,三江会馆了解到远离家乡的青年学生迫切需要走出象牙塔,在一个校外的环境中去深入了解本地社会,而保持华族传统文华的宗乡会馆对他们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和凝聚力,于是“青年团”的构想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下诞生了。本土社团中,“三江会馆青年团”可以说是首开先河,已经加入的团员中,大部分由在国大、南大就读的青年学生组成。

成立后的“三江会馆青年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以加强团员间的联系和归属感。华人新年期间,会馆举行新春团拜,青年团成员第一次集体亮相,与会馆前辈共聚一堂,为三江会馆带来一股朝气;青年团也积极参与国立大学的迎新活动,为刚到狮城的新学生排忧解难;近期青年团赞助举办本地大专校际篮球赛,并组成“三江会馆青年队”参加比赛。在这些迎合年轻人情趣,爱好的活动中,三江会馆青年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目前青年团的团员组成以受华文教育的中国学生居多,在今后的活动中,如何吸引本地年轻人积极参与是一项重要目标。年轻人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年轻的心是息息相通,只要青年团举办的活动贴近年轻人的脉搏,张开双臂迎接本地青年人的加入将指日可待!